当前位置:搜读小说>都市小说>自由与枷锁之囚牢> 第93章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3章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1 / 2)

《自由与枷锁之囚牢》-小说连载

(根据亲身经历真实讲述)

第五部分自由人

第九十三章: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是一句在过去人们听了奉为圭臬、在当下人们听了醍醐灌顶、在未来相信依然会广为流传的一句话。

这句话出自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让-雅克·卢梭的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看后人对他冠以的身份标签就能知道,卢梭的一生,是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不然,我们今天也不会谈起他。

但,同样是这个在思想的海洋中可以自由驰骋的人,也逃离不了属于自己的枷锁。

他对女人的情感很难说是尊重,卢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两位,其一是华伦夫人,她在卢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护人、朋友、情妇、精神上的母亲等多重角色。

离开华伦夫人后,卢梭后来开始与黛莱丝同居,对于黛莱丝,卢梭同样抱有多种复杂的感情,黛莱丝陪伴卢梭走完了后半程人生,卢梭只是在晚年和其举行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形式上的婚礼。

卢梭的爱充满着对他人的利用,到头来,其实他爱的还是他自己,他想要让自己的空虚从一个又一个女人身上获得满足,但却永远也无法满足。

不只有他,还有一位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也是如此。

一位同样被后人冠以众多的身份标签、荣誉头衔,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人。

他被后世广为流传的一句着名的话是说:‘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但,就是这样一位追求‘对爱情的渴望’的人,却不仅从思想上认为‘道德的束缚是人类不幸的根源’,而且在行动上也是这么做的,他从不放弃任何跟他遇见的每一个女人染指的机会,甚至包括他的学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艾略特的妻子。

她的一生有数不清的情妇,只要是他遇见的女人,无论身份阶级、无论年纪大小,他都随心所欲,包括他的家庭女仆、保姆,或是经过屋子的随便哪位年轻、漂亮的女性。

甚至在他晚年的时候,他仍不顾高龄的在任何场合都尽兴的追逐他所遇到的每一个穿裙子的人,他干这种事情简直是得心应手,从不管在别人看来是臭名远扬。

他甚至还不是背着妻子,而是就在她妻子的眼前,当着那些他屋里客人的面。他去大学里面做演讲,当一位性感的女大学生问他为什么很少发表哲学研究了时,他的回答是:‘比起哲学研究,我发现我更喜欢性交’。

他说他‘对人类苦难有不可遏制的同情’,他倒是以此为名不停地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但他爱的是人类这个抽象的概念,并不是爱具体的某一个人,不然也无法解释他为什么见一个爱一个;

因为抽象的人类只是种完美的概念,他总是可爱的,对概念的爱只需投入脑力,可以任意驰骋,但要爱某一个具体的人,那是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时间的,光是这样还不够,还有包容和原谅,这些,无疑是一种枷锁。

更何况,生活中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是不完美的,都肯定是有可鄙之处的。就像有的人很喜欢仙女,但是突然间发现仙女也会跟人类一样要撒尿拉屎的,他就突然间不喜欢了,‘叶公好龙’不也是这样吗?

一个人越是陷人对抽象人类的爱,就越是厌恶真正具体的人。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尽管罗素热爱民众,并为他们的苦难而痛苦,但他依远离他们,因为他身上有贵族气质,不愿意同普通人产生深度的联系,当然了,他看上的女人除外。

罗素虽然主张人人平等,但是他从未放弃过自己伯爵的头衔,尤其当这种头衔能够为他带来实际的好处时。不知道是不是有自己的私心存在,罗素认为男女都应该有完全的性自由,在这一点上毫无疑问他极力主张男女平等。

他对当时社会上被当作传统美德流传的清规戒律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但这种鼓吹女性解放的女权主义论调,似乎给了他更大的自由去拈花惹草,并且还为自己的拈花惹草披上了高尚的外衣。

卢梭相比罗素更加虚伪的是,罗素还是我行我素的,并没有专门为自己的行为做出太多的辩解,但卢梭不一样,他是有点,怎么说呢,说的好听一点,是想‘鱼和熊掌兼得’,说的难听一点,就是‘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

虽然他没有意识到、就算是意识到大概率也不会承认这一点。因为要是这样的话,就不会有他的着作《忏悔录》面世了。

卢梭写作《忏悔录》的目的,与其说是要忏悔,不如说是在为自己辩护。

卢梭的父亲因为和人发生纠纷,不得不逃往里昂避难,卢梭自然只能跟随其中。在逃难的四年中,卢梭经历种种迫害、诬蔑和攻击,所以,在他有了一定的名气之后,他感觉有必要展示自己的所作所为,为他所受的不公正的待遇做些澄清。

此外,黛莱丝为卢梭共生育了五个孩子,全部被卢梭送进了巴黎的育婴堂,而卢梭只是在后来草草地寻找了一下他留了标签的第一个孩子。

他在《忏悔录》中如是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育婴堂的教育,比他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

是不是相当的不要脸,呵呵。如果他只是个普通人也就算了,你可以说你有你的自由,老子要怎么样关你屁事。但是,对于卢梭而言,他是着名的思想家,很多人都很崇拜他,她的行为和言论无疑会给其他人带来影响,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积极地亦或是消极的。

榜样的力量总是无穷的,哲学家的思想也总是很有力量,尤其是在被权力利用的时候,尼采的‘超人哲学’不就被希特勒大肆利用成了残忍屠害犹太人的理由和借口吗?

无独有偶,同样拥有众多头衔的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诗人,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的维克多·雨果,在他的巨着《悲惨世界》里的人物,抛弃芳汀母女的多罗米埃,也曾经引用声梭的这种高论,为自己始乱终弃的行为辩解。

所以,爱尔兰诗人、小说家,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詹姆斯·斯蒂芬在《自由·平等·博爱》一书中说:“我在读卢梭的《忏悔录》时发现,几乎很少有文学作品能像他对人类表达的爱那样让人恶心”,也从侧面印证了卢梭这种行为的可耻。

对于这两位久负盛名的大哲学家,我个人只能说,确实,他们在人类思想上的自由想象,让人类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思考更加的成熟,但是,这种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无疑还是没有冲破人性上的枷锁,那种与生俱来的基因里自带的枷锁。

思想上的禁锢和藩篱,你要想打破它,只管尽情的放纵就好了;但是,人性肉体上的镣铐和枷锁,刚好相反,你要是放纵了,看似自由,但却是深陷于其枷锁之内,这种枷锁的打破,需要的不是放纵,而是节制。

你只有节制了,才是真正的打破了人性在肉体上就是让你‘自由放纵’的这个枷锁,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所谓‘低级的快感,靠放纵就能实现;但高级的快感,只能通过节制抵达’。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具有自由的本质,但是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与社会签订契约,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因此,虽然在人生中,我们拥有自由,但是我们的人生轨迹却受到各种限制和约束,这些限制和约束构成了我们的枷锁。

这句话表达了卢梭对于人类社会的理解和反思,他认为人类社会是通过契约建立起来的,人们通过契约来保证自己的自由和安全,同时也要遵守社会的规则和法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因此,人生虽然具有自由,但是无时不在枷锁之中,我们需要在社会的规则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这句话如同一面明镜,照出了人性的矛盾与挣扎。自由,这个被无数人追逐的幻影,究竟是什么?是脱僵的野马还是被驯服的良驹?

迎着透过车窗喷涌而来的微风,宁致远的脑海里不禁又闪现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安迪等人在楼顶在夕阳的映照下,惬意的喝着啤酒的画面。

整个的镜头一气呵成,舒缓流畅,里面充满了自由与枷锁的对立,也正是有了‘与前面一段和警长的对峙形成的紧张气氛’作为枷锁跟‘一种黄昏下和谐平静的瞬间’愉快的自由所形成的对比,才让人感受到岁月静好,甚至一时间忘记了这个场景所在的情境是在监狱里面。

这中间还有一个自由与枷锁强烈的对比,那就是虽然后来原本‘刚正不阿’、处处监管他们的警长在利益面前放下自己的‘身段’,满足了他们要和啤酒的要求,但在他们畅快的喝酒聊天的过程中,这个警长还是强行穿插了一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搜读小说